Featured Post

10%香港蔬菜自給率,荒謬建議

王維基終於宣佈參選立法會。四萬字的政綱,包含社會各方面的建議及看法,有如超級市場。但細心閱讀,各政策建議之間有不少矛盾之處。在下就著他的土地規劃中農地使用及蔬菜自給率的建議,指出不妥之處。 王維基引述由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於2015年2月發表之「香港市民對新農業政策意...

Wednesday, February 09, 2005

人生的意義

一位一起修讀NLP(Nero-lingustics Programming 身心語言程序學)的朋友問我, 人生是否白忙一場?很有趣的問題, 在哲學證書班上課的情景, 立時浮現眼前。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,人一出生便要面對死亡。人生的意義是什麼?每個讀哲學的人多多少少也思考過, 都有自己的見解。記得讀唐君毅之《人生之體驗》時,唐君毅曾經論述,人生的目的是了解自己,實現真實的自我。怎樣才是真實的自我? 近乎童心。我自己仍沒有達到,仍在探索和實踐。

中國哲學思想著重生活的實踐,肯定自己的生活,體驗心靈之發展,開闢及實現自己的理想,豐富生活的內容,都是了解自己,實現真實的自我的方法。

哲 學正是一門如何透過反省,從而追求真善美的學問。在西方哲學存在主義中,存在先於本質,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, 自己可以創造自己特色,自己決定自己如何生活。 自我認識,自我肯定是必須的過程,也是結果。NLP經常強調自我醒覺和認識自己,以及NLP十大前題假設 (例:如你認為自己是怎樣, 你就是這樣;你可以改變你自己), 可謂不謀與合。

經過一整年NLP課程,我認識多了自己。開朗了,同時給我認識很多方法去應付未來的挑戰,實現夢想。

我現在認為,我們不能決定到來這個世界,人生短暫,何不快快樂樂過這一生,多體驗這個世界種種價值? 到離去時,感到不枉此生。可以的話,為社會做點事,留下一些好的價值信念給這個社會,為此生留紀念。

怎樣才算「白忙」? 我會理解成做了很多事, 但是到最後沒有結果或做完也不知為了什麼, 好像得過「桔」。若果有夢想,努力實現夢想,或發現自己夢想,甚至由生活開始,肯定自己的生活,多體驗其他文化、價值,充實自己,實現自我,人生絕不會白忙一場。

雞年新開始,藉此機會,祝願大家新春快樂,夢想成真,身心愉快,享受生命,活得精彩!

Friday, February 04, 2005

成為行政長官之條件

最近, 商台舉行一個第三屆民間特首選舉, 史美倫, 吳光正, 李國章暫時領先.

在下沒有興趣知道最後誰勝出, 反而有興趣知道各人依什麼條件決定誰人能當特首. 這些條件多多少少反映香港人之核心價值.

何謂"價值 value"? 是決定什麼是重要, 什麼不重要, 是有次序排名的.

如果我能選擇香港特首, 我會以下例條件考慮:
  • 他的理想
  • 是否有自信心, 知道自己之長處與不足
  • 他對香港在中國, 亞洲及世界定位之見解
  • 知道何謂管治(govern), 不是管理(manage)
  • 知道什麼是香港之優勢, 香港有什麼缺點, 他會如何發揮優勢, 改善缺點
  • 對中國近代史, 尤其是中共黨史之認識程度


Thursday, February 03, 2005

一個香港人的反思- 香港五宗罪

回歸五載,香港沉淪,社會精英苦思不果,民心渙散,妄自菲薄。香港哪裡出現問題?筆者回顧過去,自我反思,以香港五宗罪展示香港人的劣根性,與大家互勵之。

不學無術
回歸後,國家在港實施一國兩制,不是換面旗這麼簡單,我們可算低估實施一國兩制的難度,我們有否需要研究一國兩制和入世後中港關係?港府官員和商界精英一方面宣稱香港要步入知識型經濟社會;一方面港府和商界的決策和思維模式,完全不符合知識型經濟社會標準。知識型經濟社會有何本質?和以往工業社會有何分別?要轉型知識型經濟社會,政策需要如何配合?人的思維和技能可否配合?我們連甚麼是知識型經濟社會也未弄清楚,如何步入?(如希望了解筆者對知識型經濟社會的看法,請參閱拙作知識)

公安法辯論中,何為惡法?何為善法?何為自由?甚麼個人自由與社會利益之平衡,個人自由如侵犯他人權益便不再是個人自由!連這些基本常識都不懂,辯論水準可見一班哩!中國入世,香港有甚麼機遇和危機,港府有否深入研究中國入世文本,在策略上配合,發揮香港的優勢?商會及華資企業有沒有成立研究小組,認真研究中國社會及政治實況,如何發揮中小企優勢?在美國,很多跨國企業早在多哈會議前,已成立由國際法律師,稅務專家和對中國政經及社會狀況有認識的專業人仕組成專案組,研究中國入世文本,尋找商機。我們未來將會和這些預備充足跨國企業競爭,以我們的實力和預備工作,我們如何競爭?

香港自九十年代起進入「炒作」年代,炒樓炒股炒郵票,賺錢太過容易,對事實的認知不足,沒有政策研究習慣,有時甚至篾視真相,以感性代替理性做決策。港府在八萬五建屋計劃和六成人口具大專或以上學歷等政策上,以長官意志為上,篾視實際環境,有文革遺風,乃感性代替理性之最佳例證。商界朋友,你們何時才不再希望國家在政策上優惠你們,腳踏實地研究如何產品或服務質素?如何培訓人才?回歸五載,香港兩經衰退,藥石亂投,亳無結果。筆者愚昧,除不學無術外,實想不出其他形容詞去解釋矣!

篾視歷史
香港是一個無根社會。最流行的一句話,乃忘記過去,向前看;最喜歡做的事,乃拆卸古舊建築物,說甚麼現代化象徵,發展是硬道理云云。中學的歷史科要改革了,將來只讀近代史,不讀以前。商界朋友每每只講「實用」,工商管理,物流學,財務學等「實用」學科最受歡迎;歷史、藝術科在商界朋友心中,絕對不是實用學科,不懂也罷。

不錯,我們不能沉醉於昔日光輝與受制於昔日創傷,我們必須向前看;但先決條件是總結經驗。若我們身處懸崖峭壁之邊,前面是萬丈深淵,難道我們還向前走?我們學習歷史,不是強記一些人名、年份和事件;而是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及其影響,學習如何總結得失。知道自己身在何方,大踏步向前走,開創新局面,才不致粉身碎骨。近代史要讀,但工業革命、文藝復興更要讀,先秦史,宋明清史亦要讀。了解其演變,前因後果,有利分析時局,有助決策。篾視歷史等於不能反思過去,總結經驗。拆卸古舊建築物如利舞台、虎豹別墅和即將拆卸的天星碼頭不僅拆掉自己的根,更失去香港人集體回憶及認同感,不利社會凝聚歸屬感。

香港回歸後沉淪至今,篾視歷史可謂功不可沒!

缺乏自省
香港人的口頭禪「社會的錯」,筆者對這句話十分反感!社會何罪之有呢?社會由人組成,我們有權選擇和決定我們社會的價值觀。社會是我們的,社會有錯即人人有責,大眾誤認為以「社會的錯」可以推卸責任,實可謂「捉蟲」,也反映了香港人缺乏自省能力。

商界朋友經常批評年青人好高騖遠,急功近利,水準江河日下。筆者同意。然而,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這是我們社會應得之報應。我們造就了一個甚麼樣社會?我們鼓吹甚麼樣價值觀?甚麼「high tech 揩野,low tech 撈野」,我們好像鼓勵不勞而獲,鼓勵急功近利!我們社會向來鼓吹金錢萬能,對學習甚麼技藝才是有用,甚麼是無用?短期賺錢能力是也。在這樣風氣下成長,我們下一代怎不好高騖遠,急功近利?

回歸後金融風暴後遺症,董建華政府及左派人士除推諉外圍因素、陳方安生和索羅斯外,從不反省其施政工作如何失誤,其思維方式如何與現實脫節,商界朋友從不反省其營運模式是否對香港持續發展有利。成人世界是時候自我檢討矣!

急功近利
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,在此借來的地方,借來的時間下生活,我們對此地方沒有多少歸屬感,我們好像沒有明天,唯一可保障自己的,唯有錢。由於我們自覺沒有明天,我們只對短期利益有興趣,甚麼高科技、低科技,我們不理,也不拘,賺到大錢便可!現在賺到的短期利益,長遠會影響未來利益,未來我們可賺到更多更多。不!未來太長遠矣,眼前利益才重要。我們從不犧牲短期利益來換取未來持續發展。「勞斯丹頓」事件便是最佳例證。

多數港人夢想如何能在最短時間賺最多錢。香港人善於走位,善於炒作。為什麼成人世界認為文學藝術賺不到錢?金融物流才賺到錢?JK羅琳便是好例子。博雅教育在香港可否開花結果?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,要改變這種風氣,全賴港人一念之間。

財大氣粗
香港自九十年代經濟蓬勃發展,港人開始富裕,部份人開始崇拜名牌,甚麼Prada、 Gucci、金勞、魚翅撈飯,有點意氣風發,一副暴發戶嘴臉。港人到法國旅遊,最喜歡買明牌,買一個半個不是罪過,一打數打掃貨才是罪過,以為法國也是香港,有錢「大曬」,人家不買給你,乃悍衛他們的品牌,以免它其品牌庸俗化,有「gas」。在九七前後中環某大酒家及高級餐廳,這種暴發戶嘴臉更是比比皆是。所謂發財立品,香港朋友,尤其是富豪,有多少個對社會有遠見,願意主導民間公益文教事業,例如成立私立圖書館,類似美國私人基金會,獎勵文教,提出有利香港持續發展的建議和抱負?香港富豪,不要再做財閥了,是時間為香港做點實事。

知恥近乎勇,希望董建華政府能帶頭自我反省,不要再開倒車。大家一起為香港復命。

反思系列二之三 (完成於2002年8月31日)

一個香港人的反思-香港典章制度

一個香港人的反思-香港典章制度
序言
九七回歸,香港幾經風浪,政府施政屢次失誤,民怨沸騰;民智閉塞,互耗資源,令東方之珠黯然失色。人民從往日自滿自大,目空一切;變得自怨自艾,妄自菲薄。我們真的比不上上海?我們會步日本後塵?香港正處於十字路口,何去何從,如何重拾信心,延續香港的奇蹟,正是刻不容緩之事。香港人必須深刻反省,尋找出路。生於斯,長於斯,作為香港的一份子,筆者坐言起行,嘗試運用所學知識,反思過去,迎戰將來。


香港典章制度
1842年鴉片戰爭,滿清戰敗,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。香港的典章制度源自英國,一股保守右翼文化思潮—改革(Reform) ,即主流歐洲文化(如自由主義,公民社會)。在英國管治這一百五十多年間,香港的中國人學了源自英國的精英管治(elitism) 和習慣法(common law) ,以及源自美國的個人主義(individualism)及企業家精神(entrepreneurship)[1]

主流歐洲文化源自中世紀神權和皇權被打破之後,經文藝復興,工業革命,啟蒙運動,美國獨立運動和法國大革命,轉化成現今「個體獨立自由,社會由下而上多元互動」文化[2],承認人的局限,卻不斷挑戰人的局限,強調自我完善。其宇宙觀,終極本體仍是神,人衹能趨近上帝,不能代表上帝,代替上帝。而維繫這文化的,是典章制度(理念法則,廉潔政府,三權分立,公平公開遊戲規則),自省能力(言論自由,傳謀監督)和公民素質(思辨能力,仁愛,智能,勇氣)等三大支柱。香港因是英國的殖民地,無代價地接駁上這文化座標,然而,學不到十足,祗知其形,不知其義,使回歸之後,錯漏百出。


香港社會及政治制度形成和特質
從地理條件來看,香港擁有優良深水港,但缺乏自然資源,居民的糧食和其他日用品大部分依賴進口,同時與內地連接之道路網尚未完善。而當時輪船噸位仍小,在1840年代開埠初期,英國政府在香港實行自由港政策,允許商品自由進出,不收關稅,鼓勵商人把商品運到香港這個荒蕪小島。1848年後,香港不斷吸引世界各地的貨品、資金、技術和人才,隨著轉口貿易的發展,相關行業如航運、貨倉、通訊等也相繼興起[3]。而這種全天域開放,造就了香港的今日的成就,亞太區商品、資金和資訊交易和交流中心的形成。要維繫這種高度外向形經濟體系的生存空間,必須要一個可以保障交易之高度自由的制度,以現代政治學術語來說,即一個公平公開、高預測性的遊戲規則。

從歷史的角度來看,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給予香港一張很好的保護傘,使香港成為一個逃避動盪的避難所。香港是一個百份百高流動性移民社會,從抗日戰爭,國共內戰,文革到八十年代初取消抵壘政策為止,內地難民紛紛逃到香港。到八十年代,有近一半港人不是在香港出生的[4]。借來的地方,借來的時間,加上「過客心態」的移民,這一人口結構對香港的社會制度,與日後經濟發展,產生深遠影響。

四九年共產黨解放中國大陸之後,實行社會主義,將私營企業國有化,一批上海和廣東的商人,紛紛挾著資本和技術逃到香港,當中大部份是從事紡織及製衣。加上大量因逃避共產黨統治而逃到香港的難民,為紡織及製衣業這類勞工密集行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。使香港於五十年代中後期,紡織及製衣業成為帶動香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。根據統計資料顯示,從六零年到七零年紡織及成衣商品佔香港出口百分之四十五或以上[5]。三反五反和文革時期,香港又接濟國內同鄉。到越戰期間,香港因為是英國殖民地,是美軍臨去越南之前或度假常到之處,即是蘇絲黃年代。七十年代末,中國開放改革,土地,人工相對香港便宜,港商把工廠北移,國內成為港商生產基地,如此同時,亦因為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,香港為海峽兩岸的中介人,轉口貿易因而蓬勃起來。

總括來說,由於香港的人口具高度流動性,以及大量擁有「過客心態」的住民,他們對香港沒有歸屬感,又缺乏安全感,沒有想過以香港為家,對將來沒有期望,形成一種祗追求短期經濟利益,講求現實的實用主義。「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」,「同桌食飯,各自修行」,「誰沒欠了誰」本身正是香港意識的反映,更是一般香港人的生活座佑銘[6]。「過客心態」雖自七十年代中期有所轉變,但筆者認為,「過客心態」依然植根於普遍港人心中。

除此之外,香港社會經濟階層即是社會階層[7],社會每每以賺錢多寡來評價人的本領高低,傅謀往往介紹成功人仕,大都是宣傳他駕名車,住大屋,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賺第一桶金。李嘉誠是很多香港人心目中偶像更是鐵証。殖民地時代,匯豐銀行大班,怡和大班必是行政局成員。在回歸後,商界代表穩坐行政會議位置和立法會功能議席。政府在重大決策時,大財團利益必被充分照顧。法定機構如機場管理局,藝術發展局,必有商界代表。

英治時期,為方便管治,不鼓勵獨立思考,祗從器用角度思考,社會只培訓技術人員,或單一專業技能人士,如會計師,醫生。我們有出色的執行人員,卻沒有出色的決策者。政府從來沒有政策研究的習慣,民間政策研究因資源不足而發展不前。教育政策上,港英政府「配合」香港人過客心態,不鼓吹愛國(中國或英國)教育,不鼓吹以香港為家,不鼓勵甚至間接鼓勵港人篾視文史哲。使維繫香港典章制度的公民素質中之思辨能力受到局限,仁愛和勇氣得不到孕肓,社會自省能力出現問題。

政治上港英政府實行畸型商人政治,他們霸佔政治位置,各謀其利,不會主動提出有利香港長遠發展方案,只是幫閑、幫兇、但不幫忙[8],更不會犧牲短期私利以換取遠期利益,不會主動對公益文化藝術事業作出有視野承擔和支持。香港只有財閥,沒有現代資本家。現代資本家發財立品並重,獎勵文教,主動參政,為社會出謀獻策,願意犧牲短期私利以換取社會持續發展,遠期私利[9]。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資本家的表現,值得香港商界朋友三思。

在管治香港一百多年間,英國留給香港最寶貴資產,乃現代化典章制度,公平公開遊戲規則,法治,廉潔政府,言論自由。但現代化典章制度背後理念及如何維持和完善,英國人沒有傳授給我們;回歸前留下的短暫不全面的民主政治,在中國政府和香港商政既得利益者反對下,沒有加以鞏固和理論化,典章制度有崩潰迹象。香港住民過客心態令社會自省能力得不到健康發展,香港長遠發展受到阻礙。


結語
香港已不再是英國殖民地,中國已不再封閉,香港在過去賴以成功之因素,祗剩下現代化典章制度。香港擁有現在的特殊地位,正因為我們的我們典章制度之優勢,我們必須惡補其背後理念並加以完善,帶領中國走上富盛之路。

反思系列一之三 (完成於二零零二年四月三十日)


[1] 陳雲,〈香港的典章制度如何傳承?— 辨正香港與大陸的文化衝突〉,《信報》,二零零零年

[2] 洪清田,〈前言: 香港第一次本土的中國文化論戰〉,《天書 Impossible 論香港的中國文化教育》,青文書屋,二零零零年,頁xxiii - xxv
[3] 陳介英,〈來來去去,生生不息—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與特質〉,《香港:文明的延續與斷裂? 》,聯經,一九九七年,頁120
[4] 陳介英,〈來來去去,生生不息—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與特質〉,《香港:文明的延續與斷裂? 》,聯經,一九九七年,頁124
[5] 陳介英,〈來來去去,生生不息—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與特質〉,《香港:文明的延續與斷裂? 》,聯經,一九九七年,頁131,表七

[6] 呂大樂,〈香港故事—「香港意識」的歷史發展〉,《香港:文明的延續與斷裂? 》,聯經,一九九七年,頁2
[7]陳介英,〈來來去去,生生不息—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與特質〉,《香港:文明的延續與斷裂? 》,聯經,一九九七年,頁136

[8]陳雲,〈以黃老之學,觀香港大勢〉,《信報》,二OOO年九月二十一日
[9]陳雲,〈網絡狂潮與新資本家風範〉,《信報》,二OOO年二月二十四日